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核电厂材料与安全可靠性国际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芬兰、瑞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核电厂材料研究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核电发展未来前景及应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开展深入研讨。
面对自然环境恶化、化石能源逐渐枯竭、新能源暂时无法担大任的挑战,核电被世界公认为替代化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能源。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440多座运行核反应堆发电量占全球电力供应的比例超过10%。2016年,中国核电累计发电量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56%,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6568.1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7208.66万吨、二氧化硫55.83万吨,以及氮氧化物48.60万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研究员介绍:推进自主创新,我国核电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关键设备和材料自主化、国产化水平稳步提高,国产化率已达85%,截止2017年9月我国36台机组投入商运,另在建机组20台,是目前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在严格的核安全监管下,机组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运行记录,各项运行指标安全可控,核电技术实现了由二代向三代跨越,在三代以及部分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跻身世界核电第一阵营。
会议认为到203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年发电量8400亿千瓦时以上,中国成为世界核电强国不言而喻。随着近年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已经实现与多个国家核电合作共建,可以证明中国核电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更好地支持现役和未来大量核电机组的建造和安全运行,完成对于核电关键设备的材料设计与制备、关键材料腐蚀失效行为与机制、核电厂运行水化学的优化和应用的研究至关重要。
会议围绕核岛设计制造中关键部件的材料问题、核电站现场的材料环境行为与相应机制;核电站运行中的现场材料损伤;关键部件中材料环境损伤的行为和机制;减缓、防护和监测/检测核电站材料损伤的技术;评估核电站关键部件的寿命、安全性与可靠性;与核电材料制各和服役相关等世界性的有关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发展核科技、建设核人才队伍、加强先进核电技术研发是中国乃至世界核电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会议要求核电发展要面向世界,尊重科学,加强合作,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提升世界核电关键设备材料研发、制备和服役行为评价的水平、设备老化管理与失效分析的整体技术力量以及核电厂运行水化学的优化和应用水平,为构建国家科学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以及制定核能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前瞻性建议意见。